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
幻象2000-5法國之寶
法國達梭公司製造的幻象2000-5型戰機,最大特徵在於其顯著的全三角主翼設計,適合作高空高速飛行,主翼前緣加裝襟翼、進氣道,外側加裝小片短翼,則可擺脫傳統三角翼戰機在高攻角飛行時產生的升力問題,但是仍能保有三角翼戰機爬升快、慢速性能佳的優點。
目前也是法國空軍主力的幻象2000-5型戰機,配有優異的慣性導航系統、線傳飛控(Fly by Wire)系,經由任務電腦計算後,可利用多個不同的電腦頻道將操作指令傳達到各飛行操作面。另外,「可變增益值」修正空中飛行參數的設計,則可讓飛機在電腦協助下,永遠保持最佳飛行狀況,人機介面相當人性化。
據法國軍備局的資料統計,幻象機的戰場存活率比美製的F-16來的高,我國所購買幻象戰機的雷達,在對地攻擊模式中具有地貌繪圖模式,同時配合電子反制與部份反反制的威脅偵測系統,以及被動式防禦的CADMIR模組散布器,提供可以混合搭配的熱燄彈與干擾絲彈筒。
在戰機外型設計與空氣動力學方面,採用三角翼型設計的幻象戰機,在進行轉彎時翼面負荷較一般翼形大,因此速度降低的非常快,往往保持3個G力繞一個360度的圓,損失的高度竟是俄製MiG-21的2倍,對於喜好做近戰纏鬥的飛行員而言,三角翼戰機的飛行特點並不受歡迎。
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,三角翼構形的戰機,在「線傳飛控(Fly By Wire,FBW)」的系統計算輔助下,不但具有相當高的迴轉率,更可在緊急的纏鬥環境下做出比傳統構形翼面更高的瞬間迴轉率,但若是在飛行員精密的操控下,這種特點將是主導敵我纏鬥態勢的因素。
縱使在進行轉彎戰鬥時,三角翼戰機可以發揮其「減速快、加速更快」的特點,先將敵機的「操縱性能量(E/M)」耗光,讓敵機的空速掉到其性能曲線的不利邊緣,此時駕駛三角翼戰機的我方飛行員,再利用機會實施加速,佔位攻擊仍在緩慢加速中的敵機。這種戰術正是我方飛行員於法國受訓時所慣用的操作手法,據說效果相當好。
幻象戰機的最大滾轉率高達每秒270度,發動機推力與機身重量的比值接近1.2,也就是說在飛機不是滿載油料的情況下,發動機的推力是機身重的1.2倍,幾乎可以在不需翼面升浮力的幫助下昇空,這種高推重比的性能是爭取台海空優相當重要的因素。
幻象戰機的這種優異氣動特性,可以從每一次的特技飛行表演中清楚看出。尤其是當飛行員以最大推力起飛,隨即將起落架收起後,便立刻以一個6G的急轉彎,而速度仍不致於喪失到失速的邊緣,這種氣動性能,是過去我國所使用的F-104G根本做不出來的。甚至連F-16戰機也不會輕易嘗試這種動作,幻象戰機還可以用高達25度的攻角(Attack of Angle,AOA),以接近120浬的超低速飛行,這種低速性能更展現了幻象戰機的優異氣動特性。
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
F-22猛禽戰鬥機
F-22猛禽(F-22 Raptor),是由美國洛克希德·馬丁公司、波音和通用動力公司公司聯合設計的新一代重型匿蹤戰鬥機。也是目前專家們所指的“第五代戰鬥機”。它將成為21世紀的主戰機種。主要任務為取得和保持戰區制空權,將是F-15的後繼型號。
F/A-22是美國於21世紀初期的主力重型戰鬥機,它是目前最昂貴的戰鬥機。它配備了主動相控陣雷達、AIM-9X近程空對空導彈、AIM-120C中程空對空飛彈、向量推力引擎、先進整合航電與人機介面等。在設計上具備超音速巡航(不需要使用後燃器維持)、超視距作戰、高機動性、對雷達與紅外線匿蹤(隱身)等特性。據估計其作戰能力為現役F-15的2到4倍。將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成為世界重型戰鬥機的霸主。研發F-22的的技術也同時應用到了下一代F-35“閃電II”(Lightning II) 身上。
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
音障!!!!!人類的夢想之一
音障,是歷史上(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)對飛行器嘗試跨越音速飛行遇到困難的稱呼。這一說法在1950年代以後隨著跨聲速飛行的廣泛實現已漸不多見。
當物體(通常是航空器)的速度接近音速時,將會逐漸追上自己發出的聲波。此時,由於機身對空氣的壓縮無法迅速傳播,將逐漸在飛機的迎風面及其附近區域積累,最終形成空氣中壓強、溫度、速度、密度等物理性質的一個突變面——震波(Shock Wave,又譯衝擊波、駭波、激波)面。震波的形成是超音速飛行的典型特徵。震波面將增加空氣對飛行器的阻力,這種因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礙被俗稱為音障。另外,在早期飛機的設計中,由於對跨音速空氣動力學了解尚少,所以曾多次發生飛機試圖超越音速時解體或者失控墜毀的嚴重事故,有人把這一時期困擾飛機製造業的難題也稱為「音障」。事實上,音障一詞的名聲大噪更多地來自於媒體的炒作及大眾的誤解,而非更加深刻的物理實質[1]。
飛行器進入超音速飛行形成的震波面,是聲學能量的高度集中面,所以又稱音錐。音錐在聽覺上是一聲短暫而極其強烈(可能超越人耳聽力上限的)的爆炸聲,故稱為音爆或聲爆(Sonic Boom)。強烈的音爆不僅會對地面建築物產生損害,也會給飛行器本身跨越衝擊面的部分造成巨大的壓力,所以各國一般都禁止超音速飛機在住宅區上空突破音速。
除此之外,跨音速飛行常常伴隨的一個效應稱為普朗特-格勞厄脫凝結雲(Prandtl-Glauert condensation clouds),其特徵是一個以飛機為中心軸、從機翼前段開始向四周均勻擴散的圓錐狀雲團。這是由於震波面後方因氣壓降低導致溫度的降低,進而引起水氣凝結導致。水氣凝結變成微小的水珠後,肉眼看來就像是雲霧般的狀態。這個低壓帶會隨著離機身的距離增加而迅速消失。值得一提的是,普朗特-格勞厄脫凝結雲並非只能在跨音速飛行中看到,與震波也沒有必然的聯繫,它僅僅表徵了空氣具有一定的可壓縮性。在合適的條件下,尚未接近音速的飛機也能在自己周圍產生普朗特-格勞厄脫凝結雲
F/A-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
F/A-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(F/A-18 "Hornet" Strike Fighter)是美國海軍所發展、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/對地雙用全天候戰機,它同時也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,對於空間有限、承載機隊數量不多的航空母艦而言,像F/A-18這種角色多變的泛用機種,是非常優秀的配屬選擇,也是目前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航艦搭載戰機。
[編輯] 基本設定
在設定上,F/A-18是一架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構造,中等翼展與後掠角度,多用途的超音速戰術戰機。到目前為止,美軍的F/A-18一共發展出六種不同的衍生版本,分別是單座的F/A-18A與18C,及雙座的F/A-18B與18D。至於最新銳的F/A-18E/F雖然仍列在黃蜂家族裡面,但實際上幾乎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歷經重大修改升級過後的新機種,軍方給予其超級大黃蜂(Super Hornet)的代號以便與原本的版本區隔,是目前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最主要的空優與對地攻擊用機種。相對於單座的A、C型,雙座的B、D型機種主要是利用更改航電系統的裝設位置與稍微減少油箱容量(約6%)來達成,B型機的主要用途是為了訓練使用,但比起一般的教練機,雙座的F/A-18仍然擁有完整的作戰能力。至於D型則常被實際用來進行作戰任務,擔任一些像是戰術空中管制、前線空中管制或是戰術偵察任務之類,需要較多人力分工的特殊任務。
F/A-18原本的發展目的是因為美國海軍需要一款價格較低、輕型的多用途戰機,以便與當時艦隊主力的空優戰機、價格高昂且大型的F-14作高低搭配。但是在2006年F-14正式自美國海軍退役,而海軍的先進戰術戰機(Advanced Tactical Aircraft,ATA),也就是A-12計畫又告夭折,造成原本的對地攻擊主力A-6停役後無以為繼的困境,F/A-18遂同時肩負起這兩款戰機留下的任務真空帶。最新改良型的F/A-18E/F是美國海軍航空隊主力的對地與空優任務的機種,駐地美國西岸的幾支海軍航艦戰機大隊(Carrier Air Wing,CVW),因為F-14結構加速老化和架數的問題甚至沒有配屬F-14,而完全以F/A-18作為戰鬥主力,F/A-18對於美國海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。
蘇聯Su-27戰鬥機
全 長:21.94公尺 全 寬:14.70公尺全 高: 5.94公尺 引 擎:AL-31推 力:7800公斤 x 2(開啟後燃器=12000公斤 x 2)最大速度:2.35馬赫武 裝:GS-301(30mm機炮),AA-8,AA-10,AA-11,AA-12簡 介: 蘇-27基本上是前蘇聯在1970年代設計出的一種大型全天候長 程攔截機,供本土防空軍(PVO)使用,其航程長,滯空時間久, 作戰半徑長達810浬;不但足供長時間的國境CAP,也可以擔任 護衛轟炸機或攻擊機深入敵境的任務。回溯到最初的設計概念(1969年 時),前蘇聯打算設計一種新的高性能戰機,在同時的美國則正進行著 FX計畫(不是以後的那個FX外銷戰機計畫);Sukhio設計局 在最早的時候就決定採用了當時還是很新的FBW技術以及翼胴合體 的氣動構型並觀望美國的FX計畫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。在當時,美 國的阿波羅太空船才剛剛採用了FBW技術並獲得成功,前蘇聯本身 則也才在一個叫T-4的轟炸機設計案中採用過;蘇霍伊設計局的人 自己說他們在設計蘇-27前有已有了四年的FBW經驗,並不算什 麼技術上的風險(這句話好像是有點不太把人命當作風險的一環,因 為蘇-27在試飛時真的就因飛控軟體的問題摔了一架,機毀人亡)。 當然隨著FBW的引用,高攻角和高昇力就不再是個問題了。為了保 証高攻角的良好進氣特性,進氣道自然該放在翼下....一個蘇- 27的圖像是不是漸漸躍然紙上了呢?沒有多久,美國的FX計畫明 牌揭曉,麥道踼掉了洛克威爾而出線;就是後來的F-15型戰機。 從此蘇-27又有了新的設計方向-在所有的性能指標上達到或超越 F-15的水準。 我們從外型上來看看蘇-27:機身前方大大的鼻錐罩,可容納一 個性能不錯的雷達,技術文件上說其雷達的天線直徑高達4.9英呎, 的確夠大!有效搜索距離80海浬,X波段(波長3公分),具有俯 視俯射能力;這可能是用Tu-95去測的。不過這個大傢伙有一點 美中不足的是至少在早期的蘇-27上,其雷達一次只能接戰一個目 標。鼻錐前端的一個小三角型的平板,類似X-29或是YF-17 上所採用的技術;這個小平板在眼鏡蛇動作高攻角的階段起了很重要 的穩定作用。在座艙風檔正前方是一個和我們的F-104類似的紅 外線搜索及追蹤器,當然鏡頭尺寸要大多了。座艙儀錶早期型是很傳 統的蘇聯傳統類比佈局,姿態放中間,飛行儀大部擺左側。新近看到 雜誌介紹好像又有和西方合作改進航電設備的計畫。座艙視野看起來 是設計得不壞(因為我也沒有看過),不像米格機會有一個討厭的隔 框在你眼前晃來晃去。機身和機翼是採用所謂的翼胴合體,兩側具有 延伸翼(中國大陸稱為「邊條」)大大增加了各種攻角下的揚昇力並 使全機的氣動中心向前移動。一般來講這是要有很好的CAD技術才 能把這類複雜的機身模線拉出來的;蘇27從1969年設計到19 77第一架原型機試飛,就走了八個年頭;真正進入服役則已是19 84年了(一說1987年)。可能他們真的是用人工來放樣的!機 翼的後掠角為42度,和F-16相當,為中等程度的後掠角。前緣 襟翼和後緣襟副翼相對於其他的飛機來講是不小,幾乎有整個翼展那 麼寬,在眼鏡蛇動作的初期,前緣襟翼是伸展到最大的(應是飛控程 式設計使然)。其他諸如高聳的雙垂直尾翼以及其下方的腹翅,可在 高攻角甚至過失速時持續提供很好的側向穩定。水平尾翼的大小倒還 適中,其上下的行程在照片中很明顯得看出是向上十六度向下二十一 度。這表示了什麼?可見蘇27的上仰能力要比俯衝改出能力好;這 也是眼鏡蛇動作的基本要素-極為優異的機頭上仰能力。這種機頭上 仰優於俯衝改出的性質好像普遍是蘇聯戰鬥機設計的特色(以米格二 十一為例,其水平尾向上行程只有十餘度但向下可以打到快三十度)。 二維進氣道設計前面已略有提及;輔助進氣口和進氣口檔板與米格2 9的設計相似,鼻輪附有檔泥板,主起落架看來也很粗壯,仍不脫「前 線殲擊機」的設計概念。動力方面是由兩具流卡AL-31F所推動, 每具可提供27560磅的推力;推重比超過8,配合蘇27的二維 可變進氣口,可以使蘇27擁有2.3馬赫的極速。流卡的發動機在 眼鏡蛇動作中表現不凡,在120度的超高攻角下還不會失速,只因 富油燃燒而有黑煙的現象。武裝上,蘇27的掛點可多了,共有十個 之多,可搭配R73(AA11)與R27(AA10)飛彈,AA 10又有半主動及紅外線兩種(正確說是三種),其紅外線型據廠家 自己說是能在10公里(5.4浬)外對頭攻擊,算是相當不錯了。 另外還有一具三十厘米的機砲放在機身右側延伸翼上。 介紹了這麼久的蘇27基本性能,主要是想讓同學們先回憶一下, 以利我們接下來的「再認識」。好,我們穿上蘇聯式的補償衣,鑽進 蘇27的座艙內,包好頭罩,戴上飛行盔,開始一連串的飛行前檢 查...。現在飛機已經把四平八穩的把你帶到空中了,穩住飛機後 你先緩緩的調節油門桿,把空速降到250節(可是你在儀表板上該 看到的是400公里哦!),略略帶一點桿讓飛機有一點小的上昇率 和一點點的上昇角(約1、2度就好)後便義不容辭的快速拉桿到底, 不要猶疑不要怕失速,保持到底的桿量再稍稍催一點油門就對了。前 面提過蘇聯戰機的上仰跟隨性非常好,蘇27更是其中姣姣,在你帶 桿的同時機頭就會和你的動作一起運動了,極高的上仰角速度會產生 大概4個G的G力讓你有點壓迫感。前緣襟翼自動開打到最大的位置 增加了昇力,也幾乎在同時飛機的仰角己經超過了三十度,前機身的 延伸翼上拉出兩條高攻角時才有的渦流,空速因為高昇力而產生的誘 導阻力略為下掉。你再把油門又往前推了推,右側的發動機轉速錶告 訴你己達85%的RPM了,機身仍在向上帶轉到60度之譜。此時 的水平尾攻角已是正值,開始有了點下壓機頭的趨勢,先前的二條高 攻角渦流也因攻角太高早已破裂;別擔心,身後的二個大垂直尾翼及 腹翅還能夠保持住機身的側向穩定,推力強大的流卡發動機也在負擔 你的重量。把推力再加大一點到軍用推力的止檔,飛機半藉著發動機 的推力半藉著先前的慣性繼續仰轉,不過已經不若先前那麼猛烈了。 隨著飛機氣動力的減弱和推力線的改變,阻力迅速增加而空速大減, 你很驚異的發現你已經進入了Deep stall的狀態,機翼失 速了,跟著水平尾也失速了,但飛機靠著接近一的推重比和先前的慣 性,仍在緩緩上昇和仰轉。從進入動作到現在,只不過一秒多的時間。 接下來的漫長的二秒鐘飛機只是緩緩仰轉,最後擺到了120的仰 角,機尾拖出一條長長的黑煙告訴地面上的人你發動機富油了,但是 黑煙也清楚的告訴他們,你的運動軌跡仍大致保持水平。隨後的動作 好像是自動自發般的:你並沒有鬆桿,但水平尾不斷的把你向壓回並 不讓你再超過120度的仰角,到了第五秒左右,飛機已回到三十度 仰角,鬆桿力讓飛機再度低頭並回到水平位置,此時高度會明顯下掉 一些空速也只剩下70節。沒關係,高度還夠,再推點桿甚至點個A B讓空速加大,飛機又回到了你手上;可以隨時進入下一個科目了! 整個過程從進入到改出六至七秒,由120度的最大仰轉到改平的鬆 G過程則只要3.5秒! 包加契夫飛出這個動作後,世人議論紛紛,有人認為這招太厲害 了,因為他們在小時候和媽媽逛夜市時在蛇攤看過類似的表演,因而 勾起童年的夢魘。美國的一些愛國主義者沒逛過夜市不知道眼鏡蛇的 可怕,則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:因為蘇27只能在250節的進入速 度動作;太快了,飛機會因仰轉過大而摔跤;速度太慢的話,會早早 失速而根本進不了眼鏡蛇動作。而且「我們的F-18藉著數位式飛 控電腦的襟副翼-方向舵交連功能在高攻角時會有較好的暫態指向能 力與一般的轉彎能力,雖然F-18的爬昇或加速性能不如蘇27。 F-15或F-16的轉彎能力是比不上蘇27,但是加速、爬昇的 表現都比蘇27好。」這話倒是不全錯:首先,眼鏡蛇動作是一個「被 動」的特技動作,整個過程中飛行員除了帶桿、推油門、鬆桿外並沒 有作什麼額外的控制也無法控制,飛機是靠其本身的氣動、慣性來完 成這個動作的。蘇27上的四重複式類比飛控電腦系統理論上也不若 數位電腦但不是絕對。有些美空軍的飛行員就曾表示F-16A/B 型(類比)要比C/D型(數位)好飛;C/D型採用數位飛操的最 大利益是一般的任務電腦多是數位的,飛控電腦若也是數位的在武器 投放上比較能相互配合。還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認為眼鏡蛇動作消耗 能量太大,反而容易遭到其他敵人的佔位攻擊;而且動作時雷達RC S加大,又會給BVR飛彈很好的鎖定信號。 我們先跳開這些爭議暫時不討論,直接來看看眼鏡蛇動作表現出的 是什麼?第一,蘇27沒有攻角和上仰的限制。一般的靜不定飛機其 實都有不低的仰轉率,但因為一來大速度時怕太高的仰轉會超G,一 來小速度時又容易進入失速,所以飛控電腦中的CONTROL L AW 對攻角和仰轉多有限制,蘇27的攻角限制器顯然在動作時是 沒有接合的,利用本身的上仰特性來達成極高的仰轉率(約每秒70 度,和F-16的每秒20度 CONTROL LAW相比真是不 可以道里計)和超高的顛值攻角(約110度)。 第二,過失速性能良好,在超過失速攻角後仍能持續動作。良好的 過失速性能有賴於發動機的高推重比和高攻角時良好的橫向穩定性。 前者流卡發動機和良好的進氣道設計自當居功,而後者前機身延伸 板、鼻錐前端的小平板、雙垂尾設計以及較寬大的機身胴體都有貢獻。 雖然說眼鏡蛇動作在過失速時飛行員並沒有辦法操控,但從巴黎航展 的另一段錄影帶中我們可以看到蘇27在一小段的滾行距離後拔離地 面並做出英麥曼動作,其發動機/飛機特性匹配之好,可見一斑!或 許120度攻角時飛機是無法操控的,但45度高攻角時呢?60度 高攻角時呢?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談一點過失速的操作。一般來說過失速的操作有 三個區域:Herbst動作區,過失速指向動作區以及高攻角橫向 控制指區。第一個Herbst動作區是在超高攻角(70度以上) 但極低速下(100節以下)才能實施的,美國的X-31實驗機在 墜機前專門玩這個區域。要在這個區域運動,靠向量推力可以很輕易 的做到;或至少推重比要大於1才能玩玩所謂的Velocity- Vector Turn,而發動機的推力又是隨著高度而遞減的, 也就意味著只有在低空才能玩這個動作,如此改出高度又成為一個嚴 重的問題了。根據文獻記載,蘇27的低空推重比0.87;極高攻 角時進氣不順,推AB點火的機會也不會太大,0.87能讓飛機不 掉高度但是應沒有什麼餘力推動其他的戰術動作。接下來是過失速指 向動作區,也就是在狗屋圖最大昇力曲線左半側的區域,左空速大概 在250-300節略低於角隅速度,攻角則在60度到30度左 右,飛機此時不能橫向運動(因為不對稱的渦流破裂,能穩住就偷笑 了)但是還可以在縱軸上指向。動作特性是剩餘動能損失極大,但能 對目標做出指向動作或射擊。從眼鏡蛇動作基本上來講就是一個有點 嫌太過火的過失速指向動作。眾所週知,除開BVR戰鬥不算,現代 化空戰因抬頭顯示器和飛彈大視野、全向位尋標頭的大量運用,誰先 做出戰鬥動作、瞄準、並射擊者,誰就是ACE。更甚者連先進的機 砲射控系統都有這種能力,只要你在過失速指向過程中把敵機帶到一 個漏斗型的光網前端,剩下的就是射控雷達的事了。蘇27的航電應 該只有傳統的SNAP-SHOOT能力,但是可以攜帶多枚全向位 的飛彈。最後一個區域就是高攻角橫向控制區,這個區域的攻角大概 在30度左右,速度可以比角隅速度(一般在300節左右)大個5 0到100節,也就是在狗屋圖最大昇力曲線右半側的位置;轉彎動 作是採用傳統的只用副翼或副翼方向舵連用。能量會掉,但掉得不多 且較不用顧慮攻角、失速等問題(了不起來再來個失速倒轉就是了); 不光是蘇27,F-16、,F-18等戰機的空戰性能也多在這個 區域裏發揮。 眼鏡蛇在動作末期快改平時的最小速度只有70節,改出速度最多 也100來節而已,就算這些數據因為空速管在高攻角時的指示誤差 而有少報的嫌疑,算他200節吧!還是遠在角隅速度之下。在這麼 低的能量速度下是不太有餘力進行其他的戰術動作,迎接其他對手的 挑戰了。那是不是因此就說眼鏡蛇動作一無是處,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意義了呢?錯估情勢、小看對手都是危險的,沒有人拿量角器一定要 蘇27把攻角擺到120度吧!進入速度可以比250節大吧!眼鏡 蛇動作的戰術意義不在於眼鏡蛇的蛇頭形狀或是上仰了多少度,而是 在於他的利牙與毒液,在於他毫無偏擺的高攻角指向能力、快速的鬆 機頭鬆G能力以及在120度仰角都不會choke,任何姿態都能 提供飛行員所需動力的大馬力發動機。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說法。有人說眼鏡蛇動作會增加雷達RCS, 這倒是真的。不過我們仔細檢視一下戰場環境,一個BVR飛彈從發 現到識別到鎖定到發射要多少時間?這個我也不清楚。不過我知道在 民航機的FMS中要找一個導航點、確認然後再做鍵鈕行動大概要個 十來秒,視熟練度略有差異。眼鏡蛇動作擺到120度需要幾秒?不 過6、7秒。美國的F-16在電腦中改了半天,加強這個加強那個, 做個類似的120度大動作也還要10秒,還是在電腦中模擬的。何 況也不見得要從頭到尾做一個完整的動作。如果說已經事先已被鎖定 了,那就和這個動作本身無關了;因為外星人的飛碟(夠敏捷吧!) 也有可能在不知覺的情況下被BVR飛彈敲回老家。我倒是有個奇 想,其實在動作中RCS增大再減小搞不好是件好事也不一定。雷達 中的信號處理基本上是以對周圍信號(包括雜訊)權重的方式來進行 的,RCS先大後小是不是可以騙得過射控雷達中的距離閘呢?再來 談談脈波都卜勒雷達中的速度閘:如果飛行員在進入動作前已經經由 雷達預警器知道自己被鎖定了,放出干擾絲再帶個眼鏡蛇動作可不可 以讓雷達去改鎖以原先速度前進的干擾絲而減速脫鎖呢?這個題目就 開放給同學們茶餘飯後真的閒閒沒事時抬抬槓好了。 那蘇27真的是無敵鐵金鋼了嗎?也不盡然。歷史告訴我們80% 的空戰是在毫無預警下發生並結束的,也就是奇襲佔了五分之四的成 功率。而剩下的20%才是飛行員從BFM,ACM,ACT以降戮 力以求的目標-以小轉彎,高側滾和高人一等的技術在纏鬥中獲勝。 眼鏡蛇動作己經告訴我們,蘇27有良好的纏鬥潛能,尤其在單機捉 對廝殺中更容易發揮。很不幸的是在現代的空戰中,除非真的是訓練 太好了,要在大G力,大速度(機砲打不到)或小速度、高轉彎或滾轉 率的環境中,跟住長機都很困難了,更別提什麼掌握敵我位置。美軍 在教範中所講的兩機並進,相互支援,適時攻擊,連他們飛行員自己 寫書都承認很不容易。不過歷史也說,再厲害的忠良都會被小人的暗 箭誣陷至死。遇到蘇27時遠遠給他一箭就是了,落跑時避免單機行 動,免得一擊不中他跨馬追來會吃虧。至於如何擺脫蘇27的追擊, 我想這又進入了另一個很大的範疇-戰鬥機戰術動作 飛完了這一圈下來,不知道大家對眼鏡蛇動作是不是又有了更多一 點的「再認識」哩!最後說個蘇27的小故事好了:蘇27的總設計 師某某某(當然是俄國人)曾說,蘇聯和美國對自動控制的觀點有什 麼不同呢?美國的戰機諸如F-16等是因為其飛行品質實再是太爛 了,所以只好引入自動控制的方法來改良她...蘇聯的戰鬥機則首 先她必須有先俱有良好的飛行品質,自動控制的目的只是再增進飛控 品質而已;一旦自動控制系統失效了,也不會因此而摔機。這也許是 美蘇在設計哲學上一個很大的不同吧!
訂閱:
文章 (Atom)